<<忆昔>>和<<春望>>分别反映了唐朝哪个时期的景象和怎样的情况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5/28 05:19:29
<<忆昔>>和<<春望>>分别反映了唐朝哪个时期的景象和怎样的情况
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情景?

急!!!!!!!!!!!!

《忆昔》反应的是唐玄宗早期国富民强,开元盛世时期的景象。
《春望》是唐玄宗晚期因为沉湎于酒色,宠幸佞臣,不听忠言,导致国力衰退,地方藩镇割据,最终造成安史之乱。《春望》就是反应安史之乱中民生凋敝,生灵涂炭,战火给流民百姓造成的灾害。
《忆昔》反应的是开元盛世,原因是唐玄宗励精图治,居安思危,戒奢以俭,全国上下团结,所以发展的比较快。
《春望》反应了安史之乱,原因就是玄宗沉湎于酒色,宠幸佞臣,不听忠言,导致国力衰退,地方藩镇割据

《忆昔》唐玄宗在位最初20年里,唐朝出现了兴盛的景象。大诗人杜甫在《忆昔》诗中这样描述:“忆昔开元全盛日,小邑犹藏万家室。稻米流脂粟米白,公私仓廪俱丰实。”诗句的意思的开元全盛时期,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。农业连年获得丰收,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的仓库,人民生活十分富裕。
开元年间,社会安定,天下太平,商业和交通也十分发达。扬州位于运河和长江交汇处,中外商人汇集,城市特别繁华。唐都长安城里更是热闹非凡,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使臣、商人、学者、工匠都争相前往唐朝进行友好交往,开展贸易,学习文化、技术。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,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“开元盛世”。

《春望》这是杜甫“安史之乱”期间在长安所作的。“安”,指安禄山;“史”指史思明。唐肃宗至德元年(756年)八月,杜甫从鄜州(现在陕西富县)前往灵武(现在属宁夏)投奔肃宗,途中为叛军所俘,后困居长安。该诗作于次年三月。全篇忧国,伤时,念家,悲己,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、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。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、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。
唐肃宗至徳元年(756年)八月,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肃宗,途中为叛军所俘,后困居长安。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。
这是一首五言律诗,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(757)。诗人当时为安史叛军所俘,身陷长安。
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,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,在此身历逆境、思家情切之际,不禁触景伤情,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。

《忆昔》是唐玄宗早期政治清明国家强盛,呈现出开元盛世时期的景象。
《春望》是唐玄宗后期沉溺于酒色宠信奸臣,导致国家衰退,宠信杨贵妃最终安吕山发动安史之乱。
《忆昔》反应的是开元盛世,原因是唐玄宗励精图治,居